在这个浮华迅速的世界里,鲜有老者能够在年岁渐长之际,依然保有如此的笑声,真挚而响亮。92岁高龄的游本昌便是其中的少数。他的名字,常与那个疯癫、慈悲、又略显不羁的“济公”形象紧密相连。那时,《济公》已播出了四十年安全配资网站,而近日,节目组举办了一次老友重聚。站在轮椅上的他,满脸笑意,笑着对大家说:“我年初差点就死了。”话音刚落,现场一片寂静。大家的眼中涌起了不舍与敬意。熟悉的面容、温暖的声音,却透出了岁月的痕迹。没有人笑得出来,反而是这句话,把每个人的心都牵动了。那一刻,大家才深刻意识到,这位年逾九旬的老艺术家,曾经与命运的搏斗,早已历经无数险难。
游本昌的一生,充满了与命运的较量。从小生病,父母曾听一位和尚说过:“这娃命不硬,不结佛缘,活不过十三。”家人的恐惧与担忧,让他六岁时被送进了法藏寺。仿佛有了佛法庇佑,他的病痛渐渐消失,体力与精神渐复。于是,他在庙里求学,同时也悄悄地学起了戏剧。台下看一遍,回家模仿一遍——眼神、动作、站姿,一丝不苟。那时,父母以为他是疯了,可他却笑着说:“我也想上台演。”
展开剩余82%1948年,他年仅十四岁,和尚曾言的“死劫”早已过去。游本昌摘下了僧衣,走出了庙门,踏入了戏剧的殿堂。18岁那年,他考入了南京工艺美术团,随后顺利进入上海戏剧学院学习。毕业后,他进入了中央话剧院工作。但命运并未对他特别宽待。虽然心中怀有主角梦,剧团给他的,永远是最微不足道的配角。台上的主角永远是焦点,而他只是在边上走过、站着、笑一笑。二十年里,他演了七十九个角色,从茶馆的伙计到衙役、打更人,无所不演,唯独没有主角。有人说他受了委屈,但他依旧笑着说:“没关系,只要能演。”
他深知,演戏是信仰,不是为了名声,而是为了那个舞台。为了追求艺术,他甚至自掏腰包研究哑剧,没人教他,他就自己看录像,拆解一个个动作,苦练不辍。直到1984年,春晚的舞台改变了一切。他带着自创的哑剧《淋浴》登上了舞台,凭借生动的肢体语言,博得了全场的掌声。导演们看着他,眼中闪烁着惊讶和肯定,于是他接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个主角——《济公》的主演。
52岁那年,游本昌终于迎来了属于他的辉煌。那时,谁能想到一个中年演员,会如此疯狂、慈悲、灵动地诠释济公这一角色?他自己也曾犹豫过:“我能演得好吗?”然而,事实证明,他不仅演了,而且演成了全国观众心中难以磨灭的“济公爷爷”。那句“鞋儿破,帽儿破”,至今仍在耳边回响。
然而,正当他事业如日中天时,他却突然消失了。原因很简单——他的妻子被查出胃癌晚期。他推掉了一切工作,专心照顾妻子,亲自洗衣做饭,喂药擦身。别人劝他:“名气正旺,机会多得是。”他却淡然回道:“那是身外物,命只有一条。”四年的艰苦时光里,他一边照料妻子,一边写剧本,等到妻子恢复健康后,他才回到了剧组。可是,此时的娱乐圈早已发生了变化,曾经找上门的导演,已不再联系他。
不过,他依旧没有停下脚步。为了自己心中的戏剧梦想,他不再依赖他人,而是自己掏钱拍戏、写剧本。为了筹集资金,他甚至卖掉了自己的房子,只为一出名不见经传的话剧《弘一法师》。面对外界的质疑,他从未回应,而是依然坚持排练,依然演着。最困难时,他演一场亏一万,演三场亏十万,但他依然笑着说:“观众看懂了,就值了。”
直到2023年,《繁花》播出,谁曾想,在一众年轻演员中,最让人惊艳的,竟是那位年近九十的爷叔。他不争抢戏份,台词不多,但每次出场,整个节奏都得以稳住。拍摄中,他坚决不肯回休息车,总是坐在道具箱上。拍摄吃饭戏时,他把肉撕得细碎,只为让角色的腔调更贴近真实。他深知,演员的责任不仅是导演的要求,更是观众的期望。
尽管年事已高,游本昌依旧坚持演戏,因为他明白,真正的演员不是台词多,主角光环才叫成功。真正的演员,是把每一次站上舞台,都当作最后一次。游本昌的坚持,不是为了名声,也不是为了荣誉,而是对艺术的忠诚,对信念的坚守。他曾说:“只要我还有一口气,就还有戏。”如今,这口气依然在,他的戏未演完,人生未完。
游本昌的一生,虽然不曾速成,但他走得稳,走得坚定。92岁,他依然能笑着面对镜头,依然能以真诚与坚韧感染每一个观众。他的“济公”,不仅仅是那个“鞋儿破,帽儿破”的角色,更是他自己一生的写照:心不破,永不屈。
每一位坚持艺术、坚守信念的艺术家,都是值得敬仰的。在此,愿游本昌老先生继续演绎他的故事,愿所有有梦想的人,不论年纪,都能如他般坚持自己的热爱,直到最后一刻。
发布于:山西省